行业征稿 | 我们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mooool自2016年成立至今,通过4年的发展,已提名全球建筑类网站热门排行榜前50名,网站月点击访问流量250万+(数据分别来自全球顶级网站数据分析应用similarweb和国内Baidu统计的2020年的最新数据),在全球专业景观类网站排名前三,中国第一。
我们的新计划
经过4年的探索,mooool更加坚定了为设计行业服务、与景观人共同成长的决心,并且明确了我们的使命:“专注有态度的理念输出,传播前沿资讯,助力景观行业有更多发声的可能性,促进行业的发展。”为此,网站除了延续每日分享3篇优质项目,2月一期大师访谈之外,我们希望能拓展一些新的内容板块,在此整理出4个板块进行征集,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可添加君君女士微信13983770200
01 行业摘报
“资讯专辑,每月报道国内外景观资讯”
在这个信息量大繁杂的时代,业内人士想要定期接收专业景观资讯报道的途径尤其朦胧,而我们设计创意工作者却始终需要持续的学习积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因此,mooool作为服务设计师的媒体平台,以解决设计师的实际需求为宗旨,将每月发布一则国内外景观资讯报道,集中解读行业新闻,为从业者的积累纳新延伸出一条新路径。
征稿:经常跟踪行业最前沿的设计、新闻政策,或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热衷于报道新鲜的景观资讯。
02 景观溯源
“溯源专辑,每月分享阅读名家名作的读书笔记”
鉴于国内现代景观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学科史溯源档案,对社会从业者的系统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推出溯源专辑,旨在以陪伴阅读的方式整理出读书笔记,在现有著作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陈述各时期各流派景观名家名作,学习、感悟经典,通过这个版块,更好地帮助我们对景观设计的认知,理解其意义,以及景观人承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03 行业见言
发声专辑,每季度发起一个行业主题自由发文探讨
没有平等正向的发声讨论空间,就不会有进步,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不同的声音,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平台,方便大家把平时的想法整理出来发布,或呼吁或倡导或指出行业的现状问题(包括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和遗留的问题),大家一起面对从业期间的疲惫和困惑所在,为行业输出能促进行业发展的观点,从而指引我们的设计,一点点的改变现状。
这是一场行业思想运动,这个专辑的目的是为了给景观人提供一个为行业发声的机会,只有每个人都学会表达和抛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征稿:业内相关探索众多,至今已有许多精妙的理论研究,但mooool深感前沿理论与行业实践成果脱节,希望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实践工作者说出行业问题所在,表达他们对现状的看法,也方便研究学者通过我们的窗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业内人士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明晰发展方向。
“行业见言”征稿进行时
首期讨论主题:国内景观行业现状(5月30日投稿截止,作品选中后将在6-8月陆续发布)
我们搜索景观,弹出来的相关信息有近十万条。身处行业的茫海中,没有人可以绝对全面的了解整个行业现状,但如果大家可以站在各自的角度畅所欲言,对行业现状进行多维度的总结,包括行业特征,结构,价值分析等,是否可以让大家多了一份了解行业其他版块的机会?
当然探讨的目的是为让我们每个景观人更清晰地了解我们所从事的行业,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回顾过去,着眼当下,展望未来。
文章方向不限,既可以针砭时弊,也可以畅望未来,如果你有评论、想法、观点或谏议,都可以自由供稿,发表你的所见所言。
第二期主题:当前植栽与实际自然的融合(7月20日投稿截止,作品选中后将在8-10月陆续发布)
植物景观广义是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乔、灌、草和古树名木等繁多植物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绚丽多姿的不同植物群落景色。也包括人工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但国内当下景观植物设计单一,甚至出现一种植物‘好养活’、‘效果好’,便全国效仿的情况。这是整个行业系统出现‘病症’的结果。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气象、生态环境多有不同,植物作为景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实可以在创意及效果方面大有可为。
mooool在STIMSON专访一文中提到关于‘种植审美、野性自然’的观点讨论。STIMSON工作室在多年以前发现美国苗圃市场供应苗木单一,不够贴近当地生态植物群落,于是自己在农村开建农场,专门培育当地常见野生植物…
其实如果我们学会运用当地自然生态,植物其实是不需要后期刻意去养护的。创造一方自然,维护生态,对我们来说,是否还只停留在营销推文里的纸上谈兵阶段?
这对我们来说很值得思考,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各国当下的植物景观营造风格,未来趋势,以及国内的苗圃供应情况和客户需求,可能的前进方向。
第三期主题: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9月20日投稿截止,作品选中后将在10-12月陆续发布)
景观是一门集大成的艺术,不仅涉及学科知识繁杂,其中细分别类也很多,但我们大多数人目前接触的多为城市类景观设计。而城市自然迥异于原始自然,人类又天然向往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致,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便是平衡这两者,创造替代原始自然的城市绿化空间,让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更美好。
然而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生态被破坏,现状远不如理论的美好,我们构建的生活圈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生态系统之中。针对现状,结合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行动,哪些做法值得我们提倡?哪些行为我们必须尽快倡议叫停?… 有关城市生态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各抒己见。
选稿要求
1. 年龄不限、学历不限,只要根据我们的征稿主题撰写的景观行业相关原创文章即可(包括个人研究、评论、报告、谏议等);
2. 文章形式不限、字数不限,但需处理好图片等相关版权问题;
3. 未在其他媒体公开发表;
4. 非商业宣传性文章,具有专业可读性。
作品选中后你将
1. 获得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文章会标明作者本人信息+个人简介;
2. 若有长期写稿意愿,可在网站开设个人专栏;
3. 发布后阅读量大的文章,将支付额外奖金;
4. 可参加线下活动和交流,获得合作方额外福利等。
投稿方式
1. 请将文章作品 + 个人基本介绍信息
到投稿邮箱:mooool-serv@qq.com
2. 邮件主题请写明此次投稿主题
注:7个工作日后未收到答复可自行处理稿件。
目前已邀业内人士(根据姓名首字母排序)
刁荆石 & 陆诗蕾
刁荆石先生和陆诗蕾女士,风物营造景观设计联合创始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他们曾先后工作于美国景观公司REED HILDERBRAND、SASAKI和SWA GROUP,并于2021年创办风物营造Studio Memories,力求把国际领先的景观理念、实践经验,以及对文化营造的探求带入城市、乡村和郊野等广阔的人居环境实验中。 他们认为景观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坚信景观设计最可贵的力量是将细碎平常的喜怒哀乐凝结成为记忆,将短暂易变的人世万相锚固成为场所,并最终将纷繁多样的地域文化营造成为风物。他们正在运用这份力量,在当下超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尽力为土地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
奥雅设计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首席创新官CIO、奥雅生态文旅研究院院长、洛嘉儿童空间品牌创始人、棠悦花园营造品牌创始人,深圳十大杰出女企业家。李方悦女士擅长大型综合性文旅及乡村建设项目的操盘,从创意策划、主题定位和经济分析,到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产品研发和运营管理,为项目提供独一无二的,充满创新力和可落地的综合解决方案。她的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唐山皮影主题乐园、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粤港澳大湾区河源高新区设计、贵州安顺山里江南洛嘉儿童乐园、瓮安草塘千年古邑等。
纬图设计机构创始合伙人,设计总裁,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拥有20年景观设计实践与探索,认为景观设计应不过分强调设计者的自我愿景,而是将场域的原生面貌,视为设计的起源,让人、景、地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专业研讨,注重设计研发,在适老化景观、儿童景观及坡地景观、海绵城市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形成系列理论成果。
Lab D+H执行合伙人,创意总监(上海),美国景观设计师学会会员。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得景观建筑和城市区域规划硕士学位。多年的先锋事务所的实践经历使中伟成为了坚实的城市主义实践者,并对城市的地脉肌理以及市井文脉有着持续的关注。中伟的景观项目大多位于城市的腹地,他关注并致力于用公共空间的方法解决城市高发问题,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设计实践导师。
林世扬,拥有德国安哈尔特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学位, 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实践近二十年,目前为Hassell资深设计总监与团队负责人, 带领跨专业设计团队主导上海事务所的各类城市塑造项目,同时也曾受邀担任同济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辅仁大学等景观及城市设计学系客座讲师。他尤为擅长处理以景观设计手法创造人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互动,并相信通过优秀的设计能够最大化释放场所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建立人与场所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总裁、董事合伙人,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在风景园林及文旅规划领域有20多年丰富从业经验,主持主创大量大型公共开放空间、高端奢华酒店、大型商业文旅及精品住宅等多类型综合项目,在项目整体构思、方案创作、细节把握和后期实施等环节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主导设计的滨水市政项目获得IFLA、AILA、市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等国内外行业奖项组委会及业主单位的肯评。
孙虎 Peter
山水比德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设计师;新山水设计方法论提出者、践行者;高级工程师,硕士;2019前海功能环境双提升总设计师。出于对景观创新研究的孜孜以求,孙虎特别成立工作室,志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反思景观的真正出路,以及景观对于社会的意义。 作为城市建设者,孙虎提出“新山水设计方法论”,并以此切入现实问题,平衡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保护乡土村落,修复土壤与水环境;平衡自然价值与文化精神的共存,规避同质化,以景观赋予城市设计的个性特质。
谭伟业 Weiye Tan
谭伟业先生现担任贝尔高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总经理(运营)。他于多伦多大学获得景观设计理学学士学位,并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建筑设计理学硕士学位。在纽约工作数年之后,谭先生于2002年加入贝尔高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凭借在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20多年的经验及卓越的管理能力,谭先生带领着一只由300多名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参与设计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地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度假酒店、商业、住宅和公共设施,其设计的项目遍布全球,屡获多项国际殊荣。他专注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基于发展商的根本需求以及终端用户的最佳生活方式考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及设计咨询服务。
杨晓青 Xiaoqing Yang
大观景观工作室主持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兼任聚隆设计易园大观(egda)设计总监。杨晓青先生近些年的工作重心位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与人文生活:在后工业化的杨浦滨江参与城市尺度的滨水区更新与景观重塑;在最具创新特质的上海市实验学校,结合教育改革开展一系列渐进式的校园更新和学习空间重构;在上海市郊城镇,探索社区公园与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乡村田园,通过丰收季年度活动的方式寻找城乡互动的更多可能性。 杨晓青先生倡导“度量世界之美”的设计哲学,强调设计师要善于观察周边世界和环境,勤于想象和提炼,最终通过技术将创意转化于项目实践。
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上海乡聚公社联合创始人;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国际会员(No.776049);景观设计师、学者、景观作家、摄影师、景观自媒体KOL。其学术主张“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 从景观材料、细部到空间来研究景观设计。对于乡村振兴,提出用“体验设计”来唤醒乡土中国,通过实验田的方式总结出“唤醒、重塑及转型”乡村创新方法论。目前已出版《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丛书之一:材料与细部》、《现代营造》及《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等6本书籍。
袁嘉 YUAN Jia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本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现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景观设计研究,包括:适应严苛逆境的生态种植、城市植被再野化及荒野生境保护与重建等方向。兼任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备人才库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专家库专家等。相关研究成果于《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Ecological Engineering》、《Urban Water Journal》、《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
袁松亭 Sting Yuan
DDON笛东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常务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理事,《风景园林》编辑委员会编委,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在近30年设计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提出“无设计”哲学,主张摒弃不切实际的设计堆砌,强调行业内的多专业融合,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前持有多项国家设计专利。他在将“无设计“哲学贯彻于作品实践的同时,始终关注行业发展并提出“艺术当代”、“互联网时代公共空间设计”等诸多前瞻观点。
钟惠城 Huicheng Zhong
大小景观(Atelier Scale)创始合伙人,美国绿建筑协会绿色城区专家,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康奈尔大学景观设计硕士。惠城倡导设计的社会性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辨。他认为,无论多大的项目,设计都应回归比例、形式、材料、人本等的探讨;无论多小的项目,设计都应回应场地的区域环境与社会问题。惠城认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作品,来自“大”与“小”的充分对话与博弈,并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予以呈现。“大”与“小”所延展出来的辩证关系,也一直是他设计思考的关注,如:自然与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化,公有化与私有化等。
Stephen Buckle
作为ASPECT Studios现任亚洲区工作室总监和设计总监,Stephen 是一位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他以其一系列大胆挑战和打破常规的城市塑造项目而著称。他致力于通过项目解决当前高密度城市中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技术挑战,使其带来积极反响。从业二十多年来,他的设计足迹跨越地域、文化和气候的阻碍,设计作品分布在全球多地,其中不乏一系列广受行业赞誉、屡获国际大奖的设计作品。他的每个作品都力求体现其自身、位置、时间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对地方文化、人文因素、环境、气候和地域的分析和理解。
04 项目实践
“发起公益实践,尝试找到落地的解决方式”
更多合作请移步 mooool招聘 | 我们期待有想法的景观人
— END —
以上图文由mooool编辑整理, 欢迎转发,禁止直接复制转载。
编辑发布:Via Wang